题目
A.鱼钩 本文是指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
B.老班长曾用 鱼钩 给病号钓鱼吃,挽救了四个战士的生命
C.金色的 借指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D.文章以此为题,点明了中心
第1题
A.《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氛围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B.《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
C.《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
第2题
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8.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上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
此题出自201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湖北咸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
第3题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8.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上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
此题出自201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湖北咸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
第4题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13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8.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上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
此题出自2015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湖北咸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
第5题
A.文章开头,诸葛亮从蜀汉的危急形势写起,既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又激发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志
B.文章第2段中,诸葛亮提议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正严明
C.文章1至5段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D.前5个自然段中,诸葛亮的表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规劝后主刘禅,情词恳切
第6题
A.一篇课文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一篇课文只要有一得,对学生而言就是收获,面面俱到的结果势必是贪多嚼不烂。
B.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C.切入点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为学生学习文本创造突破口,因此切入点和教学重点未必要紧密联系。
D.独特的视角往往是叙事类文本的优长所在。这类文本教学如能以“视角”的分析来深入解读文本,则能体会创作者的用心。
第7题
A.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人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C.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对中心观点的论证
D.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第8题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所以深受楚王的信任
B.屈原认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制定法令,所以没有把草稿给上官大夫。上官大夫把这件事告诉楚王,楚王不能明辨是非疏远了屈原
C.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差不多,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信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D.屈平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
第10题
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B.本文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本文以论点为题,文章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C.原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反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正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D.文章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的是上述六人和与之相似的其它人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赏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