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第3题
为了避免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而造成资源损耗,通过财产制度赋予主体对特定资源的所有权,可以确保资源的使用受到合理规范和控制。同时,财产所有权的确立在减少资源损耗的基础上增加财产使用带来的收益,引导财产主体进一步投入、开发和使用资源本身,形成资源不断增值和收益的良性循环。
智力成果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无形属性,在创造、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公有物的悲剧”中资源过度使用的困境。然而智力成果缺少法律制度的规范而允许不受限制的自由使用,造成的不利后果则是权利主体无法就智力成果的价值进行有效的收益,最终导致智力创造活动激励不足而无以为继。巧合的是,财产化智力资源能提供充裕的行为激励而解决这个问题。在经济学理论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依托财产理论实现重要的制度功能——鼓励智力创造活动,这又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契合。
问题在于,财产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资源的财产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反而会阻碍后续开发和使用行为。知识产权领域也有类似的矛盾。在传统的生物制药领域,基于专利申请而不断增加的专利数量不仅没有进一步促进研发创新,反而由于权属复杂分散难以整合而导致后续研发的成本过高,最终阻碍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类似的,版权领域内的演绎行为的权利传统上归属于作品原作者。然而,滑稽戏仿等创作行为本身是对原作品进行丰富和发展的合理手段,通过转化性的创作来体现不同于原作者的目的和意图,能有效丰富社会整体文化技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实践中各国在版权立法方面将滑稽戏仿规定为版权的例外并允许类似行为的实施。显然,坚持绝对的演绎权利必然压缩演绎作者创作的空间,抑制基于原作品的演绎行为。因此,知识产权制度在理论构建过程中不能依赖财产化思路将智力资源完全专有化,而应该在财产化的过程中兼顾其他策略来实现知识产权的制度目的。
1.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专有和排他
B.专属和高端
C.独有和专业
D.独创和稀缺
2.对文章第一段中“公共领域作为知识产权潜在的‘对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知识产权理论上就是一种私人财产权
B.公共领域的活动可能会影响知识产权实现
C.知识产权作为私人财产不可用于公共领域
D.权利人不希望被公共领域侵犯其权益
3.作者认为,知识产权不受限制自由使用最终将会导致()
A.智力成果的权利人无法得到相应的收益
B.智力创造活动由于激励不足而无以为继
C.无法形成知识产权资源收益的不断增值
D.知识产权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范和控制
4.对文章最后一段中“知识产权领域也有类似的矛盾”解释不恰当的是()
A.专利数量不断增加有时并未促进研发创新
B.知识产权的财产化导致后续研发成本过高
C.版权领域内的演绎权利只能归属于原作者
D.后人从事转化性创作有时也缺乏必要空间
5.这篇文章着重说明的是()
A.知识产权过度保护也将造成危害
B.知识产权实质上是财产权问题
C.知识产权与公共领域的相互关系
D.知识产权保护需注意其两面性
第5题
A.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B.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可以通过转让、受让、继承和许可他人使用等形式产生经济收益
C.由于知识产权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通过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而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因而又称为劳动创造权
D.理解“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应注意两点:一是应从知识产权的范围人手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明确其含义;二是知识产权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的概念,它将随着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第9题
A.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
B.智力成果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他成为知识财富和知识商品的理论依据
C.知识财富经过法律的确认或授予才成了知识产权,成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
D.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赏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