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与唐代
B.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
C.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
D.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
第2题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根据排名,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还有致事、视事、乞骸骨
C.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官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D.出,即京官到地方任职,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第3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土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查看材料
第4题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激愤
C.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为医生
D.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第5题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第6题
A.补诸生,明清两代皇亲国戚王公重臣子弟免试入学为生员
B.庶孽,指姬妾所生的儿子。为稳定宗法制度,立嫡不立庶
C.炎皇,指炎帝,神农氏,传说他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
D.轩辕,即黄帝,传说他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第7题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第8题
A.“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升等。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
C.“春秋”有多种含义,可指儒家经典《春秋》,文中用以指年龄。
D.“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第9题
A.明清时代称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官办学校的生员为诸生
B.砚席,共用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讨诗文或商议国家政事
C.古代尊亲死后,在家居丧,并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D.唐朝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其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省称为文庙
第10题
A.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分条向帝王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B.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
C.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致仕都表示古代官员职务升迁
D.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第11题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出、陟、加等
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D.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赏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