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薛荔一样临变不惊
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
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
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
第1题
A.这是一首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表达了边塞战上的爱国激情
B.三、四句对仗严整,节奏明快,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点睛之笔
D.这首诗慷慨雄壮,豪迈有力,意境浑成
第2题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3题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现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这首诗语言华美绚丽,没有对具体的山川景物进行描绘
D.尾联写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然忘了回家
第4题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第5题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6题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首联是即景抒情,诗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颔联实写归途中的情况,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
D.颈联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更添愁情
第7题
A.首句照应标题,交代送客时间。频字写出送客次数之多,暗示别愁之浓
B.次句点明送客的地点东津,并且描绘出一幅春水上涨,江面欲平的画面
C.尾联照应前文频送客,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屡经别离,变得更加容易动情
D.泛江送客,临别伤情,全诗给人以悲戚之感情真意切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第8题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9题
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 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
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
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
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第10题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第11题
A.诗的首句点出离席,一个反诘句,有深重的感叹,也有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也就只好以旷达的态度处之的无奈
B.颔联两句纵笔千里,气象阔大,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边界隐含的危机,饱含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C.颈联两句不但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造句极工整巧妙,且富有音韵之美
D.尾联用卓文君的典故,赞美成都的美酒,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请在“赏学吧”公众号进行验证,点击“官网服务”-“账号验证”后输入验证码“”完成验证,验证成功后方可继续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