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急需人才,满足中小学校以及相关单位在教育或行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宽厚理论基础和前沿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上学吧小学教育自考题库立足基础知识点,并将重难点进行了合理分析和编辑,希望可以帮助到考生。现在就点击安装APP刷题。以下为试卷的详细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小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第一人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培根
2、STS的复合三元模式具体包括
A.STS史、理论STS、STS哲学
B.STS史、理论STS、应用STS
C.STS史、STS哲学、应用sTS.
D.理论STS、STS哲学、应用STS
3、STS创立于.
A.美国和英国
B.美国和德国
C.德国和法国
D.苏联和日本
4、20世纪90年代,影响波及多国、范围极其广泛的科学与人文的论战“科学大战”发端于()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5、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做了物质技术上的准备的是()
A.古希腊的科学
B.吉罗马的科学
C.古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D.中国的四大发明
6、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高潮是
A.天文学革命
B.微积分创立
C.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
D.牛顿力学理论体系建立
7、在知识发展的模式中,邦格主张
A.渐进模式
B.进化模式
C.革命模式
D.量变模式
8、科学共同体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
A.科学理性
B.科学奖励
C.学术规范
D.身份地位
9、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标志是
A.电子技术
B.电力技术
C.蒸汽机的发明
D.信息技术
1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
A.文化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人际关系
11、受飞机研制所推动,产生和发展了
A.弹性力学
B.多相流体力学
C.气体动力学
D.环境空气动力学
12、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实验
B.社会实践
C.社会需求
D.物质条件
13、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描述了重建世界的信息DNA,这本书的作者是()
A.利奥塔
B.雷切尔卡逊
C.马尔库赛
D.尼葛洛庞蒂
14、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工程实践领域不断扩展,工程活动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提供各类理论知识的“精神创造工程”的是
A.自然工程
B.生物工程
C.社会工程
D.知识工程
15、导致三门峡水利工程成为问题工程的原因主要在于
A.工程决策环节
B.工程设计环节
C.工程建设环节
D.工程使用环节
16、工程共同体成员要学会识别可为行为和不可为行为,以有效约束个人职业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工程主体的
A.责任意识
B.敬业意识
C.伦理观念
D.安全观念
17、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A.环境与人和谐
B.气候与人和谐
C.人与自然和谐
D.人与社会和谐
18、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课程组织方式,一种是以概念为核心,另一种是()
A.以学科为主
B.以知识为核心
C.以生活为核心
D.以能力为核心
19、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课程的主要研究方式是
A.测验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调查法
20、在技术课程中,提高技术设计能力的最好办法是
A.动手操作
B.细心观察
C.寻求指导
D.理论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7小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从社会条件的角度看,STS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土壤有()
A.体育运动
B.环境运动
C.人权运动
D.妇女解放运动
E.和平运动
2、现代生物工程包括()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酶工程
D.发酵工程
E.生物能源工程
3、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
A.科学技术的社会化
B.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C.技术的科学化
D.科学的技术化
E.科学的技术社会化
4、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
A.劳动者
B.生产者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过程
5、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A.科学认知因素
B.技术自身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
E.文化因素
6、以下属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制定的计划有()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B.阿波罗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人类基因组计划
E.生命基因组计划
7、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包括()
A.整体教育观
B.自然教育观
C.社会教育观
D.人本教育观
E.和谐教育观
三、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空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1893年,____在翻译介绍日本的书目时首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2、STS方法由于其视角的不同可以分为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和_____四个大的层次。
3、1955年,罗素和____联合发表了反对战争、反对军备竞赛,号召用和平方法解决世界争端的宣言。
4、16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主要发生了_____次技术革命。
5、波普尔从证伪主义出发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是____模式。
6、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_____这双重属性。
7、科学和技术对____的影响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
8、当代最热门的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________。
9、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____这一媒介发生的。
10、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于____年。
四、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5小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科学
2、(广义的)技术革命
3、社会管理的信息化
4、人类中心主义
5、人本教育观
五、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5小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基本导向是什么?
2、古代中国主要在哪些技术和科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3、“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与其他科学发展模式相比,不同之处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
5、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结合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战略的实例,说明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2、请阐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新理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ABD 6~10 DBCBB
11~20点击安装“小学教育自考题库APP”查看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 BCE 2 ABCD 3 ABCD 4 ACD 5 ABCDE
6~7点击安装“小学教育自考题库APP”查看答案
【三、填空题】
1 康有为 2 文化交融 3 爱因斯坦 4 三 5 P?—TT―EE—P?
6~10点击安装“小学教育自考题库APP”查看答案
【四、名词解释】
1 “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发展和人的精神活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客观规律的精神活动及其智力结果的体现形式。 2 广义上的技术革命是指改变社会生产技术基础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根本性变革。 3 所谓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程度越来越有序化的过程。 4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从西方世界中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和实践观。 5 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倡导向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是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它要求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的习惯,形成谨慎处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态度。
【五、简答题】
1 其一,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
其二,科学技术研究导向。
其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 2 (1)技术:①陶瓷技术;②丝织技术;③建筑技术;④四大发明。
(2)科学:①农学;②中医药学;③天文学;④数学汉代出现的《周髀算经》是现存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其中叙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 3 “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的坚韧性与整体性,“研究纲领”发展的三阶段论,体现了科学发展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完整过程。
(2)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发展中理论的继承性和必然进步性,因新纲领必然继承旧纲领的全部合理经验内容,有新预见性才能替代旧纲领,由此使科学发展展现一个结果包含着开端的辩证过程,较之库恩和波普尔的理论更符合实际。
(3)该模式的“助发现法”所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发展了与亚里士多德动力学完全不同的新动力学,因为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助发现法使科学家在经验事实与理论“硬核”发生矛盾时,能调整保护带以消除矛盾,即使矛盾一时无法解决,也能采取搁置矛盾,并为日后验证留有余地的辩证方法,直到上面助发现法更能帮助科学家按照它的指令把思路集中于建立、发展、完善越来越复杂的模拟实在的模型上,而不被反常所左右。 4 (1)首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①它概括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特点。
②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③它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生产力的诸要素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2)其次,它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①它指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②它促进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③它为我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5 哲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哲学能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思考能够为科学技术研究者提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推测。
(3)探讨哲学问题有助于解决科学问题。
【六、论述题】
1 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确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科技界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长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创新型战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摆脱发展模仿型高新技术产业模式,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 (1)统合性理念。21世纪的STS方法观尽管坚持复杂性的眼光,但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规范,统合性的追求仍然是不能放弃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整体上把STS方法看做一个独立的、有自身特性的事物,否则就不可能单独考察。虽然不同的STS方法千差万别,但它们毕竟都是方法,有着某种统一性,因此只有在统一性的这个维度上才能区分STS方法的不同内涵和成分,从而做出多样性的审视和划分。
(2)文化性理念。世纪之交各种思潮流行,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后现代思潮,尽管许多持现代性主张的人对后现代思潮持有疑义,但后现代思潮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是每个人都承认的。后现代性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所高度坚持的事物的文化性,后现代语境下的方法论也不能忽视这样一种诉求,就是要把方法当做一种文化来建设。这也适应了世纪之交STS发展的需要,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的,我们姑且把这种追求定名为科学方法人类学。
(3)多样化理念。这是方法文化性主张的自然延伸,因为大量新鲜事物进入方法论的视野,在丰富方法论基本内涵的同时,也要求用各种新颖的理念和主张来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它要求对大量的方法做立体的分解而不只是传统的水平性的分类。这要求人们,一方面要做不同学科的跨界性研究,并为更广阔的方法研究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大视阈;另一方面,要开展有水平的具体方法研究,如方法的历史研究,方法的模型化研究,方法的范畴论研究等;再一方面要进行“重心下移”性的方法研究,而不能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抽象层面,如以具体的工程为基本对象,把复杂系统理论和综合集成方法按照内在滚动生成的方式所做的系统分类描述等,对科学和技术方法统合就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如果这样刷题不过瘾,请立即安装APP刷题,历年真题、高质量模拟题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