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职业道德、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急需人才,满足中小学校以及相关单位在教育或行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宽厚理论基础和前沿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上学吧小学教育自考题库立足基础知识点,并将重难点进行了合理分析和编辑,希望可以帮助到考生。现在就点击安装APP刷题。以下为试卷的详细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
A.斯金纳、博比特
B.贾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鲁纳、波特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A.学术性、创造性、结构性
B.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C.学术性、主动性、基本性
D.科学性、专门性、理解性
4、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A.《教育学讲授纲要》
B.《实验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教学的艺术》
5、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
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
7、“实验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
A.克伯屈、斯腾豪斯
B.布鲁纳、冯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莱西、斯金纳
8、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类型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观点所符合的教学理论是()
A.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C.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0、“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 态度 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 态度 言语信息
1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C.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观点属于()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所追求的价值是()
A.普遍主义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唯科学主义
15、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A.合作教学
B.编程教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16、在课程发展史上,最早论述课程组织问题的学者是()
A.麦克尼尔
B.博比特与查特斯
C.拉格
D.拉尔夫·泰勒
17、“泛智课程”属于()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A.“发现教学”
B.“合科教学”
C.“问题解决教学”
D.“国际理解教育”
19、“合成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A.人本主义哲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结构心理学
D.有机发生学原理
20、“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
A.情境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B.班级教学模式和小组活动模式
C.单学科模式和多学科模式
D.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
21、提出“副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阿普尔
22、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即()
A.“自由原则”和“合作原则”
B.“个性化原则”和“小组合作原则”
C.“创新原则”和“活动原则”
D.“活动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23、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A.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B.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C.课程开发者
D.课程计划制定者
24、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
A.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主体与特殊客体的关系
D.交互主体的关系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测验和测量的时期属于()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建构取向评价
27、以“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是()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8、“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A.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B.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教育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D.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
29、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表述上比较全面的是()
A.学校管理者
B.校长和教师
C.校长、教师和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
30、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BCA 6~10 ACDAC
11~30点击安装“小学教育自考题库APP”查看答案
如果这样刷题不过瘾,请立即安装APP刷题,历年真题、高质量模拟题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