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招专升本考试属于省级统一招生标准选拔性考试,考试选拔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的高职高专(专科)应届毕业生。各省普通专升本政策稍有不同,以当年各省教育考试院或教育厅公布的政策为主。专升本考试科目分为公共课考试科目和专业课考试科目,需要花费相应的时间备考。上学吧统招专升本题库针对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高效率备考。现在就点击安装APP刷题。以下为试卷的详细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下列作家中主要以知青生活和残疾人的命运心态为创作题材的是()
A.张洁
B.余光中
C.舒婷
D.史铁生
2、《祭十二郎文》一文作者祭奠的人是()
A.韩愈
B.韩老成
C.建中
D.孟东野
3、《马伶传》一文的文体是()
A.随笔
B.史论
C.游记
D.传记
4、白居易的号是()
A.东坡居士
B.六一居士
C.香山居士
D.柳泉居士
5、《国殇》一诗的作者是()
A.屈原
B.陶渊明
C.王维
D.侯方域
6、下列诗歌流派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是()
A.山水田园诗派
B.豪放派
C.边塞诗派
D.婉约派
7、曲这种文学样式兴盛于()
A.宋代
B.唐代
C.元代
D.明代
8、下列作品集属于李商隐的是()
A.《李太白集》
B.《东坡乐府》
C.《壮悔堂文集》
D.《李义山诗集》
9、抗战胜利之际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的著名作家是()
A.艾青
B.徐志摩
C.郁达夫
D.郭沫若
10、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地广者粟多
B.而今安在哉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1、下列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爱国热情的是()
A.《神女峰》
B.《萧萧》
C.《拣麦穗》
D.《我用残损的手掌》
12、《诗经》中主要收集地方乐歌的是()
A.周颂
B.雅
C.风
D.鲁颂
13、《〈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一文的作者是()
A.钱钟书
B.蔡元培
C.巴金
D.戴望舒
14、作者直接倾吐自己喜怒爱憎感情的抒情方法是()
A.直接抒情
B.借景抒情
C.托物言志
D.寓情于理
15、“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出自()
A.《前赤壁赋》
B.《季氏将伐颛臾》
C.《郑伯克段于鄢》
D.《石崇与王恺争豪》
16、《长亭送别》中的男主人公是()
A.长老
B.老夫人
C.红娘
D.张生
17、北宋时创制并写了大量慢词的词人是()
A.李清照
B.辛弃疾
C.柳永
D.苏轼
18、鲁迅的《风波》选自()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坟》
19、下列作品中属于语录体的是()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二、填空题 每小题1分,共12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陆游《关山月》:中原干戈古亦闻,____?
2、李煜《浪淘沙》:无限关山,____
3、陶渊明《饮酒》(其五):____,悠然见南山
4、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____
5、《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远道不可思,____
6、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
7、李商隐《锦瑟》: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8、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____
9、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
10、辛弃疾《摸鱼儿》:____,何况落红无数
11、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____
12、李白《行路难》(其一):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三、词语解释题 每小题1分,共12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察其举止,聆其语言。
聆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服
3、振困穷,补不足。
振
4、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会
5、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乃
7、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
恣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
9、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遗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
11、及长,不省所怙。
省
12、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
四、判断题 每小题1分,共10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培根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家()
2、《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3、《听听那冷雨》表达了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4、杜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5、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6、《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的作品()
7、《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山水诗()
8、张若虚的诗歌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9、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史记》()
10、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沈从文“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五、简析题 每小题3分,共12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文字: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2、作者认为“咬文嚼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中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4、阅读莫泊桑《米龙老爹》中的文字: 老翁挺起了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谦逊的英雄的休息姿势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 那几个普鲁士人低声谈了好半天,其中有一个上尉,他也在上一个月有一个儿子阵亡,这时候,他替这个志气高尚的穷汉辩护。 于是团长站起来走到米龙老爹身边,并且低声向他说:“你听明白,老头儿,也许有个法子救您性命,就是要……” 但是那老翁绝不细听,向着战胜的军官竖直了两只眼睛,这时候,一阵微风搅动了他头颅上的那些稀少的头发,他那副伤痕显然的瘦脸儿突然大起收缩显出一副怕人的难看样子,他终于鼓起了他的胸膛,向那普鲁士人劈面唾了一些唾沫。 结合全文,说明这段文字反映的时代背景。
5、这段文字主要是以什么手法来描写米龙老爹的?
6、这段文字集中塑造了米龙老爹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7、阅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字: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这段文字出自哪位作家笔下?
8、这段文字阐述了哪两种艺术创作观?
9、“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这句中的“之”指的是哪种“竹”?
10、阅读曹操《短歌行》一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11、这首诗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12、“天下归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六、写作题 每小题60分,共1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节选自梁启超《论毅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如果停止,我就停止了;又好比填平土地,只需加一筐土就能填平,继续干,我就成功了。”孟子说:“要干事的人,就像挖掘井,挖掘到非常深了,而没有见到水,仍然是一口废井。”成功失败的规律,看看这段话就明白了。 根据这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DBDCA 6~10 CCDCC
11~19点击安装“APP”查看答案
【二、填空题】
1 岂有逆胡传子孙 2 别时容易见时难 3 采菊东篱下 4 不重生男重生女 5 宿昔梦见之
6~12点击安装“APP”查看答案
【三、词语解释题】
1 聆:倾耳细听。 2 服:归顺,服从。 3 振:同“赈”,救济。 4 会:适逢。 5 中国:指中原。
6~12点击安装“APP”查看答案
【四、判断题】
1 错 2 对 3 对 4 错 5 对
6~10点击安装“APP”查看答案
【五、简析题】
1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 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 举例论证或例证法。 4 反映的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5 细节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6~12点击安装“APP”查看答案
【六、写作题】
1 略
如果这样刷题不过瘾,请立即安装APP刷题,历年真题、高质量模拟题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