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试卷> 职业资格> 教师资格> 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021年教师资格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1年教师资格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来源: 上学吧教师资格题库发布时间:2022-09-14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官方设定的教师资格考试。除了新疆,内蒙古,西藏三个地区外其他省份全部纳入了教师资格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地方教育考试院主考,主要针对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有笔试和面试组成,二者都在相应的年限里成功通过,即可成功考取证书。上学吧教师资格证题库在不同级别、科目都有丰富的精选题库,也仍在不断努力更新中,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成功考证。现在就点击安装APP刷题。以下为试卷的详细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11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教学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王湾《次北固山下》

B.曹操《观沧海》

C.龚自珍《己亥杂诗》

D.王维《竹里馆》

2、教师围绕“体悟革命文化”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下列适合的是()。

A.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

B.傅雷《傅雷家书》

C.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老舍《骆驼祥子》

3、教学《苏州园林》,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李森祥《台阶》

B.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C.梁衡《壶口瀑布》

D.陆定一《老山界》

4、讲解“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中“乐”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适合的是()。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5、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课文中使用修辞的语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拟人)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比拟)

C.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

D.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排比)

6、教学《出师表》,教师教导学生理解“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古今异义词,下列语句同样包含这类词语的是()。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群贤进谏,门庭若市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国烈

7、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师安排学生梳理“家君"“尊君”等称谓,区分文言文中的“敬辞”和“谦辞”。下列全部属于谦辞的是()。

A.令尊平询赐教

B.敞人寒舍鄙见

C.惠存奉陪拙见

D.久仰劳驾贵姓

8、学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作品,批判“金钱社会扭曲人性”这一主题,教师推恭篇目进行拓展阅读。下列适合的作品是()。

A.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B.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C.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D.阿西莫夫——《基地》

9、教研组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评价建议”展开研讨,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A.需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B.终结性评价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C.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D.学生、家长、专业人员都可以参与评价活动

10、学习写人叙事单元的文章后,教师开展“写人物精神”的习作指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B.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C.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突显人物品质

D.完整描写人物形象才能表现精神气质

11、阅读某教师文言文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教学文言文通常更注重知识点落实,忽略对作品的鉴赏和情感体验。我在准备《爱莲说》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层理解。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 的基础上,分析课文中描写莲的段落,要求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周敦颐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等方面来描写,仅仅是为了体现逢的美吗?学生通过联系相关段落进行合作探究,逐渐认识到文章重在表现君子风度,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鉴赏和体验需要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为前提

B.把握周教颐的写作目的应该立足于整体感知

C.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入体会莲的文化内涵

D.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记住莲的体态等外在特征

二、案例分析题 每小题13分,共1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案例:阅读某教师教学《怀疑与学问》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句子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生: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很好,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短句子? 生:(迟疑)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我教你一招,老师不仅会唱歌,还会跳舞。把它变成两个句子。 生:老师会唱歌,老师会跳舞。 师:现在会说这个句子了吗?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变成两个短句子,把它们拆开来,你们看看这两个短句子可以放在哪,把第一句放在哪一段,第二句放在哪一段。 生:第一句放在第4段前,第二句放在第6段前。 生:第一句放在第5段前,第二句放在第6段前。 师:有一点,大家肯定都想到了,第二句话肯定放在第6段的。因为原句在这里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第一句应该放在哪?有说4的,有说5的,我们得考虑4、5段之间的联系,前文1、2、3讲的是什么。 生:前1、2段,提出中心论点,第3段说的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师: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2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说的,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该怎么思索呢,看第5段—— 生: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师: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这样你就考虑到了第一句话应该放在第几段前面。 生:3 师:对,第3段前,下面请大家画出全文的结构图,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1)请评析该教师几次追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2)请评析该教师在“教你一招”教学环境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做法。

三、教学设计题 每小题22分,共3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预习提示 先不看注释,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也可暂时略过。然后借助注释,再读一遍,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人和动物之间也有斗争。描写这类关系的作品,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有的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还有的则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读时注意思考:本文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思考探究 一、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二、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积累拓展 三、解释下列子中加点的词。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 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引狼入室 五、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单元介绍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从“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角度,写出你对《狼》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5分)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30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CBAD 6~10 BBCBD

11~11点击安装“上学吧教师资格题库APP”查看答案

【二、案例分析题】

1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中常见的互动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课堂提问,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活动,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检验教学效果。教师的几次追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从“怀疑”到“学问产生”的逻辑顺序是“怀疑——思索——辨别”。这几个提问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明白怀疑对学问产生的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培养了质疑精神。(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当学生不能准确地把原句分为两个句子时,教师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适时引导,提出了一个阶梯性问题“老师不仅会唱歌,还会跳舞。把它变成两个句子”,既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帮助,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材料中的课文偏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教师在“教你一招”环节提出的问题,同样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通过该提问及后续追问,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课文的行文脉络,理清“怀疑”到“学问”的逻辑,有助于学生突破本课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设计题】

1 《狼》是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其教学重点是字词的教学及理解、重点实词及句子翻译。二是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大意,梳理并掌握故事情节,知晓故事寓意,感悟故事启示。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把握课程教学节奏,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积极辩论,比如屠户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文中的狼?让学生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可以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许。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从本课中学到的道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都应值得鼓励。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句子;积累文言文词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议论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学习屠户的勇敢和机智的品质。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确定依据:(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诵读古代诗歌,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意在强调引导学生掌握独立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升文言阅读能力,结合以上要求设定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文言知识。为理解文中内容打基础。(2)教材内容。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者用简洁生动地语言表述了屠夫与狼斗智斗勇的过程,深刻地讽刺了当朝身居高位却不管百姓死活的恶势力的贪婪嘴脸。因此制定教学目标(1)和(2)。(3)学生情况。初中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但文言知识掌握不多,信息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中屠夫和狼的象征意义理解起来较有难度。因此制定了教学目标(3)。 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学习屠户的勇敢和机智的品质。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逍理。教学片段:(一)朗读切入,整体感悟空照教师抓住主题,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明确屠户遇狼—惧狼一御狼一杀狼—评狼的过程。(二)研读课文,深入分析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做好批注,畅所欲言说感受,教师巡视反馈,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说清理由。第一,认识狼性: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两狼之并驱如故: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1.分析重点句子,学生整体感知“狼”贪婪与凶恶,狡诈与阴险的本性。2.理解词类活用,抓住“犬”“隧"二字引导学生体会狼的狡猾与凶残,增强画面感,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目似暝,意暇甚",体会拟人手法带来的感染力。4.拓展练习,学生分享其他有关“狼”的成语,领悟狼的本性。5.播放《动物世界》中有关狼的视频,感知狼的本性。第二,认识屠户:屠惧;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弛担持刀.....而顷刻两毙。1.分析重点语句,学生整体感知屠夫的心理变化过程: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2.关键词探究:理解分析文中屠夫的动作的词语——投、顾、奔、倚、弛、持、暴起、劈、断、毙。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并总结概括屠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深入体会屠户勇敢且果断,机智且细心的品质。4.学生发挥想象,抓住“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一句,畅所欲言说出如果你此时遇到了像狼一样的坏人,你会怎么办?教师评价反馈。5.全班尝试诵读。(三)升华感悟,提高认知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禽曾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讨论得出狼虽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借用“狼"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2.再次回顾原文,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启示:狼没有力量、勇敢和智慧。人能战胜狼,也能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3.师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话,读出对屠户智慧的赞赏,读出对狼狡诈的嘲讽。以读促悟,加深情感。

如果这样刷题不过瘾,请立即安装APP刷题,历年真题、高质量模拟题应有尽有。

上学吧教师资格题库 APP
随时随地搜题刷题学习课程
找答案微信小程序
免下载,即可体验强大的搜题神器
小程序
上学吧找答案
APP下载
上学吧题库AP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