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试卷> 学历类> 自考专业课> 教育类> 2018年自考专业课教育类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专业课教育类考试真题及答案

来源: 上学吧自考专业课题库发布时间:2022-07-12

自考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我们这里的自考专业课包含了各专业的专业课试题。如会计专业中的《高级财务会计》、《金融理论与实务》、《审计学》、《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课想到公共课来说,难度更大,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通过考试,我们上学吧自考题库将该考试近10年的历年真题进行了收集和解答,如果您能坚持刷题学习,通过考试不难。现在就点击安装APP刷题。以下为试卷的详细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德育()

A.一般现象

B.一般规律

C.一般问题

D.一般原则

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出自()

A.《大学》

B.《小学》

C.《论语》

D.《童蒙须知》

3、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称为()

A.道德

B.品德

C.德育

D.观念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现代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的物质前提是()

A.社会生活

B.实践活动

C.心理因素

D.生物因素

6、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德育观点

B.德育方法

C.德育内容

D.德育评价

7、德育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但它一经产生,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积极能动性这就是德育的()

A.社会性

B.政治性

C.继承性

D.相对独立性

8、德育实践中的首要问题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评价

9、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品德内容及其相应形式和能力的过程被称为()

A.品德形成过程

B.德育过程

C.教育过程

D.发展过程

10、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手段或中介物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

C.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D.德育理念

11、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反映了德育的()

A.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阅读指导法是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哪一类()

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13、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教育机关进行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教学

C.班级活动

D.课外校外教育

14、课外校外德育活动最普遍的形式是()

A.小组活动

B.班级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个人活动

15、班集体德育工作的中心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16、品德修养的基础、动力、源泉、检验标准和目的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精神文化

D.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17、通过提供德育效果肯定或否定的等各方面反馈信息,必然在人们思想上引起震动和反思,在其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激励与抑制、鼓舞与监督的作用这是品德测评的()

A.诊断作用

B.强化作用

C.调控作用

D.教育作用

18、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为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A.学校德育

B.社会德育

C.家庭德育

D.自我德育

19、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德育工作者

B.学生

C.德育思想

D.德育措施

20、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确定德育目标

B.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C.制定德育计划

D.检查和总结

二、简答题 每小题5分,共5小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简述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2、社会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4、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5、简述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

三、论述题 每小题10分,共2小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联系实际论述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形成的

2、论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内涵及提出依据并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见试卷末尾

1、某校从新生入校伊始就系统地开始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其中包括“四个一”:培养一种良好的集体活动规范规范升旗仪式、早操、课间操队列;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对课堂、课间、集会及路队要求明确执行、检查总结及时;训练一种好习惯即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建立一个观念即互相帮助、尊敬师友、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观念这种系列化的活动安排主要反映了德育方法中的哪一种其基本概念和优点如何联系实际说明这种具体的德育方法运用的条件和运用时的具体要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ABBD 6~10 CDABC

11~20点击安装“自考题库APP”查看答案

【二、简答题】

1 (1)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2)人的品德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3)人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 (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3)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响;(4)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响。 3 (1)依据社会需要2)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3)依据教育目的及其理论 4 (1)家长委员会;(2)家长学校;(3)家长会;(4)互相访问;(5)通讯联系; 5 (1)复杂性;(2)创造性;(3)长期性;(4)主体性;(5)示范性;(6)连续性、广泛性

【三、论述题】

1 (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感情并外化为行为方式的过程,是形成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即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作用。2)品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有关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的概念、原则和信念的形成,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思想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3)品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这种情绪态度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伴随着品德认识而产生的,是对客观的思想道德情境进行思想道德判断而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或者说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品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4)品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或者说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生活目的(如政治目的、道德目的、形成或克服一定的思想意识等)而行动时所作出的自觉的积极进取或坚韧自控的不懈努力,是作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在实际的精神生活中,一个有良好品德意志品质的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也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引诱和威胁,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而一个品德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不能坚持完成一定的品德行为,或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甚至在外部腐蚀、引诱和威胁下,丧失原则和气节,毁坏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5)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的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其外部表现。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6)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楗。品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品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品德认识和调节着品德行为,品德行为又对品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2 内涵:这一原则要求德育既要教育集体,又要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教育各个成员。在对集体进行教育时,注意针对集体中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同时,通过对各个成员的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提出依据:教师必须针对各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搞好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这就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贯彻时的要求: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四、案例分析题】

1

一、基本概念: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训练法可以简称为训练法。实际训练法的主要方式是常规训练法和活动锻炼法。、优点:以使学生将行为规则或规范付诸实践,取得行为经验,形成集体观念和时间观念,养成自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运用的条件: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并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和国家颁行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要求和意义。

二、运用时的具体要求:1、首先要通过讲解或谈话对常规或规范进行宣讲解释,以使学生明确常规的内容、要求和意义,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守常规或规范。2、训练的内容和难易要适度,注意循序渐进。3、要及时地进行督促、检查和讲评,并给予适度的表扬、批评,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练习。4、要指导他们自我监督,逐步养成自觉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如果这样刷题不过瘾,请立即安装APP刷题,历年真题、高质量模拟题应有尽有。

自考题库 APP
随时随地搜题刷题学习课程
找答案微信小程序
免下载,即可体验强大的搜题神器
小程序
上学吧找答案
APP下载
上学吧题库APP
TOP